目前,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业态、新的消费形态,每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与数字经济产生关联,那么,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新机会?
残疾大学生是残疾人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标杆意义。《蓝皮书》指出,2022年,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高于整体残疾人的就业率,其中按比例就业质量较高,但与普通大学生就业相比,数量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廖娟:
残疾大学生就业人数实际上总体是有增加的,态势是很好的,逐渐地在上升,但是跟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率还是更低一些,就业的质量相对来说也要低一些,比如说就业稳定性,以及就业的领域范围都会有所限制,毕竟有一些功能上的障碍,在这个方面肯定和普通大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廖娟还表示,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还存在“转衔服务”缺失,就业观念局限等问题。就业转衔服务通常被理解为残障人士提供从离开学校未就业到就业这一阶段的相关服务,目的是帮助其应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从学校过渡到就业。
廖娟:
因为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是有特殊性的,和普通大学生就业可能还不太一样,比如说涉及一些心理的状态的调试,包括从学习的状态要过渡到工作场所的状态,他的一些能力的辅导培训,这个都是需要做更多的服务工作,才可能让他们更顺利地从高校过渡到工作场所去。
《蓝皮书》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不足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持续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政策与保障体系、创新就业培训、提升残疾人自身素质等措施与建议。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商业与残障网络中国分支秘书长周海滨分享了企业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线上辅导的案例。
周海滨:
一对一线上辅导平台,也是我们觉得比较欣慰的,其中有一个人参加了辅导,是广东的研究生,他以前申请了几十家公司都被拒了,然后我们给他配备了一位技术专家,通过跟专家一个月的沟通,他不自信的地方被化解掉了,他会觉得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容易,这就让他敢于去面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真正去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
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的通知》提出,借助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等新兴渠道,通过促进各地积极采集适合的岗位数据,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通过采取支持有特殊求职愿望和要求的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进行供求对接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灵活就业,提高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率。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慧卿介绍,《蓝皮书》也对相关工作的落实进行了调查。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慧卿:
珠三角地区为自主性就业服务培育了一支专业辅导员队伍,并且是把就业转衔融入到了转型就业中,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得到了强化,提升了就业服务和匹配度。此外主播带货、客服运营推广、网站的编辑、设计师等线上岗位让残障人士实现了居家就业的可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表明,2020年数字经济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服务业,渗透率超过40.7%。数字经济带动服务业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批新兴服务业岗位,使相关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快速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残疾人就业形式重塑的可能性。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廖娟认为,新经济与残障融合就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廖娟:
残疾大学生他们可能选一些跟数字经济更紧密的职业岗位,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数字就业的形式,避免可能还存在的偏见,让雇主更多认识到其实残疾大学生他们能干的事情很多,而不是说让雇主看到他不能做什么,让他们看到残疾大学生的优势在哪。这样逐渐从互联网的不见面,过渡到我们真实的场景当中,让更多的企业去接受残疾人。可以作为过渡到开放的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桥梁,能够为残疾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据预测分析,未来两到三年内,视频剪辑师等内容运营、多媒体编辑人才会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另外互联网公司对用户增长官、产品运营人员以及实现商业转化的关键节点人员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残疾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廖娟认为,仍需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廖娟:
首先就业观念要转变,因为我们很多数字经济领域的工作,它是灵活的,它可能不像比如说企事业机关单位的那种比较稳定的。第二提升就业技能。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计一些技能的培训,对残疾大学生而言,这更接近于他们工作岗位的一种能力的提升。包括自信心的建立,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部门逐步的帮扶,去提升残疾大学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来源:中国之声
展位在线预定
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