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建设管理高速路 数字化引领新潮流
发布于:2016-10-26来源:   
      这是一所奇迹般崛起的医院。6年前,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已处于濒临关门歇业的状态:床位只有30多张,年门诊量4000多人,手术量400多台,医疗收入仅有1000多万元。面对门可罗雀的惨淡形势,经过反思和探索,2011年4月,他们以“院中院”的形式,成立了附属八一脑科医院(下称“脑科医院”)。

      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数字化专科医院,脑科医院异军突起的模式已发展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专科医院。目前,脑科医院拥有一支由带头人徐如祥教授领衔担纲,30名教授、副教授,以及12名博导、硕导为主组成的人才方阵;配有术中3.0TMR、智能DSA、移动CT,蔡司Pentero双荧光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仪等先进诊疗设备,总价值达2.5亿元;现在年门诊量近4万人,手术量5000多台,医疗收入超出2.5亿元。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托马斯·施泰茨专程来到脑科医院参观“取经”。

20140121114529-2062406184.jpg.jpg

解读“数字化”

     “‘数字化医院’是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使医院的医疗和管理信息实现数字化采集、存储、传递及后续处理的程序化运作,科学确保医疗流程与管理‘高效、精确、简洁’,其核心内容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院管理业务软件。”谈及数字化医院建设,脑科医院院长徐如祥颇有心得和见地。

      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组织头衔的徐如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院建设发展需要“三化”,即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这“三化”对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诊疗质量、便捷患者就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详细介绍了构成数字化医院要件的五大“系统”。

      一是急救绿色通道信息系统。其最大优势是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突发脑血管疾病、脑创伤多、病情重、变化快、死残率高等特点,设立智能化导医,在信息采集系统,开辟“绿色通道”,使急诊患者的术前准备从过去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30分钟左右,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

      二是电子病历及无线网络查房信息系统(H/CIS)。病房采用多媒体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电子病历和掌上电脑查房。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了病历书写。病区管理的数字化及智能化,使得医院管理更科学、规范、统一,以及高效和人性化。

      三是医学图像采集、存储和传输管理系统。以GE3.0T术中核磁共振、智能DSA、移动式CT以及X线照片机等为主构成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医学图像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及网上传输。

      四是数字化手术信息系统。6间数字化手术室,可进行术前手术方案设计,计算机模拟及手术全过程精确导航,有利于颅内病灶的精准切除并保护重要神经功能,避免脑组织的附加损伤。同时,手术全程适时传输到各病区学习室,可开展手术观摩和示教。

      五是数字化临床技能培训和手术示教信息系统。拥有自动摄像及信息存储、传输的显微神经外科培训中心,颅脑外科手术解剖培训室和颅脑外科手术视频转播示教室等,保障了临床教学的网络化和规范化。

      脑科医院还建立了医疗网络平台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数字化通讯系统、消防安全中控系统等,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徐如祥说:“我们已迎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谁能在数字化建设上脱颖而出,谁就能抢占医学制高点,领军医学潮流。”

“数字化”呈现“新景观”

      首先,管理更加高效。早上8点,记者跟随脑科医院的医生前去查房,惊奇地发现他们手里没有抱着厚厚的病历,而是人手一个平板电脑,轻点屏幕,每个患者的姓名、病情以及治疗情况都尽收眼底。

      一位医生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每个患者入院后,医院都会将其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并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更新,随时随地都可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个“掌上电脑”,就如同一个可以移动的“医生工作站”,具有“轻盈、便携、高效”等多种功能。

      徐如祥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以前费时费力的“面对面”变成了现在高效快捷的“键对键”。现在他坐在办公室里,如果想查哪个医生的手术做得怎么样,或是哪个患者的治疗进展情况如何,只要敲击一下键盘,就可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全院人员适时进行动态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手术更加精准。一位48岁男性植物人在家人的陪护下到脑科医院行深部脑刺激植入手术。医生为他安装leksell-G立体定向头架后,立即采用国内首台3.0T术中MRI进行精确定位,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的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的选定、验证,并设计手术入路,模拟手术过程及预置模拟靶点的情况。

      术中使用leadpoint微电极记录系统不断记录植入通路的细胞电信号,进一步了解植入位置的精准程度。在这一系列数字化手术设备提供的技术保证下,将双侧脑深部刺激器(DBS)电极准确植入预定靶点,顺利完成手术。

      患者术后状态平稳,术后一周开始实施电极刺激。患者目前已经有眨眼反应,觉醒时间延长,有复杂的眼球运动。治疗效果令患者家属满意。

      徐如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拥有先进的影像和导航设备,才能保证外科手术特别是微创神经介入手术做到定向和定点,进而精确地治疗或清除病变,也就是现在倡导的“精准外科”。通俗地讲就像开车——当有了导航仪的指引,才能在陌生的地方找到您需要到达的地点,或者说就像精确制作的导弹,虽远隔千山万水和重重阻碍,也能自动寻找到其预先设计要到达的方位。

      再次,患者更加便捷。一位老年患者因脑外伤入住脑科ICU病房,随后出现瞳孔散大、神志不清等症状。像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要把患者送出病房前去做CT检查以便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据资料显示,ICU病房的颅脑损伤患者离开病房去做CT检查,有21%~27%的人在往返的路上因种种原因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然而,此次医务人员却推来一台像单人床般大的CT,患者不出病房就做了检查,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这台设备是脑科医院耗资800多万元购置的美国最新研制投入临床应用的移动CT,为亚洲首台。它的优点在于体积小、重量轻,可对危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实施床旁检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数字化建设还给患者提供了诸多便捷条件和优质服务。比如抢救危重患者,在急诊室就能完成CT扫瞄、化验、超声、X线等检查。并通过医学图像采集、存储和传输管理系统进行网上传输,使医生能及时从中获得检查结果及报告,缩短了诊断以及患者等候的时间。再比如,每个患者入院后手里都有一个“电子卡”,只要拿着它去相关的设备上输入自己的ID号查询,便可知道今天要做什么检查,用了什么药和药品价格等诸多的相关信息,这对指导患者如何就医以及和谐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位在线预定Online booth reservation

展位在线预定 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 Please confirm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organizer for online booth booking!

预定从速Book as soon as possible